媒体·马上见
【极目新闻客户端】持续三个月开展调研,用VR打造《陈潭秋故居》,高校师生寻访武汉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足迹
为深入学习和研究武汉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日,诸侯快讯网站官网“薪火相传”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了一次长达三个月的寻访。实践团成员在该校刘艳教授的指导下,聚焦“武汉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题,前往武汉及周边地区开展实地调研。
此次调研活动旨在从武汉的历史脉络中寻找线索,学习武汉早期本土知识分子是如何在这片大地上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及这一时期的传播对后来武汉的革命运动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活动通过文献整理、专家访谈与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深入挖掘武汉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独特地位与贡献。
专家访谈,启迪思考
9月下旬,师生团队前往南开大学与陈志远教授(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之子)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此次交流过程中,大家共同探讨了陈潭秋的工作和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红色革命进程的重要作用,深入了解到陈潭秋的辉煌革命历程,分析了陈潭秋的思想和工作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以及这一传播思想对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交流过程中,陈老先生还与刘艳老师谈论到其出版的书籍《陈潭秋》,并高度认可了这本书的内容。
7月至8月,师生团队前往华中师范大学与湖北大学,专程拜访党史专家李良明教授和田子渝教授,以期通过深入访谈,探寻并解答相关疑惑。师生团队在李良明教授的交流中,双方就武汉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深入探讨。
李良明教授以武汉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键人物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恽代英对推动武汉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李教授说,尽管恽代英未曾与早期的党组织建立直接联系,他依然独立地探寻救国之路。他与林育南共同创办的利群书社,成为继武汉中学之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武汉地区传播的又一重要平台。该书社以传播新文化为己任,客观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武汉的广泛传播。
田子渝教授则从时间维度出发,通过时间线的方式分析到,武汉作为一座地理位置重要、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武汉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开放的文化氛围以及活跃的社会运动,逐渐发展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大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心。同时,田教授指出,在《共产党宣言》于上海出版之前,中国首部关于十月革命的著作《劳农政府与中国》已在汉口问世,这一事实凸显了武汉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关键地位。田教授的见解为调研团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让师生团队深刻认识到研究历史资料的重要性。
调研走访,丰富资料
在本次研究活动启动之前,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团队对武汉地区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的关键人物及其著作和刊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武汉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历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孕育了包括李汉俊、恽代英、董必武、陈潭秋等在内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传播者,他们翻译和出版了诸如《阶级争斗》《劳农政府与中国》《共产主义与知识阶级》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著作,确立了武汉作为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第三个重要中心。研究团队以这些关键人物和著作作为研究起点,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武汉的传播过程中如何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对武汉后续革命运动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对相关历史资料和刊物的系统整理与分析,研究团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研究框架和调研方向。
在深入调研的历程中,师生团队分别探访了陈潭秋故居纪念馆、董必武故居纪念馆、中共五大旧址等丰富的红色文化地标,深入实地探究这些场所的深厚历史底蕴、关键人物风采及重大历史事件脉络。在这个过程中也了解到武汉地区的相关进步报刊,如《新青年》《少年中国》《共产党》等,这些都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同时,武汉党、团组织成立后,将《武汉星期评论》改造为武汉地方党组织的机关刊物,使之成为武汉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而共进书社、湖北人民通讯社等宣传机构,以及《全民通讯》《反响》《真报》《劳动周刊》(武汉)等刊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武汉党、团组织还派人到《江声日刊》《汉口时报》等报馆担任编辑,将武汉党、团组织创办的《青年旬刊》《妇女旬刊》作为《江声日刊》副刊出版,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在探索历史文化的深度与广度的征途中,师生团队以不懈的努力和创新的思维,逐步深化了调研的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勇于突破传统展现形式的束缚,开创性地以红色全景资源为独特视角,创作完成了一部《陈潭秋故居》的全景虚拟现实(VR)体验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传统展览方式的一次革命性尝试,更是对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一次生动实践。
打造这部全景VR体验作品时,师生团队探寻陈潭秋故居纪念馆的每一个角落,用镜头捕捉每一个细节,用技术还原每一个场景。团队利用全景相机摄影和VR技术,将纪念馆内的珍贵文物、历史照片、文献资料等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并巧妙地融入到全景VR体验中。通过网页打开作品链接或者佩戴VR设备,使得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陈潭秋故居纪念馆的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文化氛围。
在陈志远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团队对纪念馆内的注释与讲解内容进行了修正与完善。陈教授指出,准确的注释和生动的讲解是观众理解历史、感受文化的重要桥梁。因此,团队深入挖掘了陈潭秋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对注释与讲解内容进行了反复推敲和精心打磨,力求在呈现历史画面的同时,能够引导观众深入思考历史,感悟武汉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红色文化。
这次实践活动让师生团队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如何影响武汉早期革命运动和社会发展有了深刻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仅为武汉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更是武汉革命斗争历史中一道璀璨的光芒。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师生在历史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强大伟力,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传承和弘扬了武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成果和革命精神,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新闻链接:https://jms.ctdsb.net/jmyth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2276892&cId=0